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三节译文及注释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注释(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 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3)于:介词,对于。(4)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 焉耳矣 ,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5)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6)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7)于:到。(8)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 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9)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10)亦然:也是这样。(11)察:考察。(12)政:当权者。(13)无如:没有像……。(14)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为好事。(15)对:回答。(16)王好战:大王喜欢打仗。好:喜欢。(17)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18)喻:打比方,作说明。(19)填:拟声词,模拟鼓声。(20)鼓之:敲起鼓来。鼓,动词,击鼓。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下文“树之”的“之”用法相同。(21)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兵,兵器、武器。刃,刀、刀剑等。既:已经。接,接触、交锋。(22)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23)走:跑,这里指逃跑。(24)或:有的人。(25)则:连词,那么。(26)何如:怎么样。(27)直:通“只”,只是,不过。(28)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29)如:如果。(30)则:连词,就。(31)无:通“毋”,不要。(32)望:希望。(33)于:比。(34)违:违反,耽误。这里指耽误。(35)时:季节。(36)谷:粮食的统称。(37)胜:完全,尽。[1](38)数罟:密网。(39)洿:深。(40)斤:锛子。(41)以时:按一定的季节。(42)养生:供养活着的人。(43)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44)憾:遗憾。(45)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46)始:开端。(47)五亩:先秦时五亩约合现在一亩二分多。(48)树:给……种植(49)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穿。(50)豚:小猪。(51)彘:猪。(52)畜:畜养。(53)之:助词。(54)无:通“毋”,不要。(55)失:与下文的“夺”均为“错过”意。(56)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57)庠序:都指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58)教:教化。(59)申:反复陈述。(60)孝悌: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61)义:道理。(6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意思是,年轻人知道孝敬老人,都来代劳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63)黎民:百姓。(64)然而:这样(如此)却。(65)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66)食:动词,吃。(67)食:名词,食物。(68)检:通敛。收积、储藏的意思(69)涂:通“途”,路上。(70)饿莩:饿死的人。(71)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72)岁:年成。(73)兵:兵器。(74)无:通“毋”,不要。(75)罪:归咎,归罪。(76)斯:则、那么。(77)至:到,这里指归顺。

第三节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三节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xi8.com/fanyi/3692.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阿鲁威》生平

    延间(1314~1320官南剑太守,即延平江路总管。至治间(1321~1323)官泉州路总管。泰定间(1324~1328)任翰林侍讲学士。曾译《世祖圣训》、《资治通鉴》等为泰定

    阿鲁威2022-01-23 20:32
  • 《阿鲁威》成就

    阿鲁威汉文修养深厚,善作散曲,被列为散曲七十大家之一。《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篇,称其词曲风格“如鹤唳青霄。”可惜留传不多。现存阿鲁威作的散曲有19首,计《蟾宫曲

    阿鲁威2022-01-23 20:32
  • 《阿鲁威》作品风格

    阿鲁威善做散曲,《太和正音谱·群英乐府格势》篇,称其词曲风格“如鹤唳青霄”,只可惜流传到现在的不多了。现存阿鲁威作的散曲只有十九首,包括《蟾宫曲》十六首,《湘妃怨》两首,

    阿鲁威2022-01-23 20:32
  •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三节》读解

    梁惠王认为自己是为民分忧的,可是孟子却不这样认为,他举了个战争中逃跑的例子,五十步笑百步,同样是逃跑,有什么资格讥笑别人呢?也就是说,所有的统治者都不愿意自己的民众死得光光的,当有

    孟子2022-01-23 20:24
  • 《鄘风·柏舟》译文及注释

    飘来一条柏木船,飘呀飘在河中间。蓄分头的那少年,实在讨得我心欢。誓死不把心来变。我的娘呀我的天,就不相信我有眼!飘来一条柏木船,飘呀飘在大河旁。蓄分头的那少年,实在是我好对象。

    鄘风·柏舟2022-02-22 08:49
  • 《车邻》译文及注释

    大车奔驰响辚辚,马儿白毛生额顶。来访君子未见面,等候侍者来传令。高坡有个漆树园,洼地有片栗树田。已经见到那君子,同坐弹瑟乐晏晏。今朝不乐待几时,转眼衰老气奄奄。高坡

    车邻2022-02-14 06:01
  • 《陟岵》译文及注释

    登临葱茏山岗上,远远把我爹爹望。似闻我爹对我说:“我的儿啊行役忙,早晚不停真紧张。可要当心身体呀,归来莫要留远方。”登临荒芜山岗上,远远把我妈妈望。似闻我妈对我道:“我

    陟岵2022-02-13 01:59
  • 《侍宴咏石榴》译文及注释

    可怜庭院中的石榴树,跟随着张骞,被从西域移植到了中原。只是因为到中原的时间比其它植物晚,所以赶不上春天,无法同其它植物竞相开放。注释①移根:移植。②逐:跟随。③汉臣:汉朝的臣子

    侍宴咏石榴2022-02-12 23:48
  • 《鸡鸣》译文及注释

    “公鸡喔喔已叫啦,上朝官员已到啦。”“这又不是公鸡叫,是那苍蝇嗡嗡闹。”“东方曚曚已亮啦,官员已满朝堂啦。”“这又不是东方亮,是那明月有光芒。”“虫子飞来响嗡嗡,乐意与你温好梦

    鸡鸣2022-02-11 19:52
  • 《巷伯》译文及注释

    五彩丝啊色缤纷,织成一张贝纹锦。嚼舌头的害人精,坏事做绝太过份!臭嘴一张何其大,好比夜空簸箕星。嚼舌头的害人精,是谁教你昧良心?嘁嘁喳喳来又去,一心想把人来坑。劝你说话负点责,

    巷伯2022-02-11 11:43
© 2017-2024 古诗词赏析吧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