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败战计·走为上计按语

古人按语说:“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度金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夕拔营去,留旗帜于营,豫缚生羊悬之,置其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悬,则足击鼓有声。金人不觉为空营,相持数日,乃觉,欲追之,则已远矣(《战略考》·南宋 )。可谓善走者矣!”

敌军处于全面优势的态势,一方军对无法战胜敌人,只有投降、讲和或退却三条出路。投降就是彻底失败,求和属于半败,退却则未必失败。未必失败就有可能找到胜利的转机。

如南宋将领毕再遇与金兵对垒,有一天晚上,他拔营撤退,旗帜照常留在营内,并预先把一些活羊吊起来,把它们的两只蹄子放在鼓面上。羊受不了倒悬的痛苦,挣扎中两只前蹄便频频击打在鼓面上发出响声-----悬羊击鼓。金兵没有察觉宋军撤走了,几天后才发现宋军的营地空了,这时宋军早已远去了。这可以称得上是善于退却的了。

走为上计

《三十六计》——败战计走为上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xi8.com/fanyi/804.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三十六计·败战计·走为上计》译文及注释

    全军退却避开强敌,以退为进灵机破敌,这样,同正常的兵法并不违背。注释①全师避敌:全军退却,避开强敌。②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语出《易经》·师卦。本卦六四,《象》辞:“

    三十六计2022-01-23 20:34
  • 《三十六计·败战计·走为上计》案例

    战场案例走为上,指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其实,中国战争史上,早就有“走为上”计运用得十分精彩的例子。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盛,楚将子玉率师攻晋。楚国还胁迫陈、蔡、郑、许

    三十六计2022-01-23 20:16
  • 《三十六计·败战计·走为上计》赏析

    走为上,指敌我力量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寻找战机,以退为进。这在谋略中也应是上策。三十六计里面“走”为上计,可见中国人对走的偏爱。古人早就知道走是保存实力、

    三十六计2022-01-23 16:31
  • 《三十六计·敌战计·暗渡陈仓》按语

    奇出于正,无正不能出奇。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昔邓艾屯白水之北;姜维遥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结营焉。艾谓诸将日:“维令卒还,吾军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我.令不得还。必

    三十六计2022-01-23 20:28
  • 《三十六计·胜战计·瞒天过海》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①。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②,非谋士之所为也③。按语注释①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背时,趁着没人在的时候。秘处,隐秘之处。全句意为:(机密的谋略)不能

    三十六计2022-01-23 20:24
  • 《三十六计·敌战计·隔岸观火》按语

    古人按语说: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则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袁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丸,或说曹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斩送尚、

    三十六计2022-01-23 20:22
  • 《三十六计·混战计·远交近攻》按语

    古人按语云: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腑。范睢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远交近攻的谋略,不只是军事上的谋略,它实际上更多指总

    三十六计2022-01-23 20:20
  • 《三十六计·胜战计·围魏救赵》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膑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按语对敌作战,好

    三十六计2022-01-23 20:12
  • 《三十六计·敌战计·笑里藏刀》按语

    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皆杀机之外露也。宋曹玮知渭州,号令明肃,西夏人惮之。一日玮方对客弈棋,会有叛夸数千,亡奔夏境。堠骑(骑

    三十六计2022-01-23 20:11
  • 《三十六计·敌战计·隔岸观火》按语

    古人按语说: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则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袁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丸,或说曹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斩送尚、

    三十六计2022-01-23 16:36
© 2017-2024 古诗词赏析吧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