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问题研究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是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利导致他才能衰退,后面几笔点出其沦为平庸的原因。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的突出了“伤”这一主题,为后来父亲不让他学习做铺垫,又与后来变成普通人作对比,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流露出作者对仲永变成普通人的惋惜。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

(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文章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哪些令人称奇的表现(用原文)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作者认为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文中讲述的道理是(用原文)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7)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1、2段叙述,3段议论

(8)方仲永有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1.个人原因: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

2.没有接受后天正常的教育。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xi8.com/fanyi/8354.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伤仲永》补充注释

    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

    伤仲永2022-01-23 20:23
  • 《伤仲永》学习重点

    (1)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答: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答: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

    伤仲永2022-01-23 20:21
  • 《伤仲永》译文及注释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5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

    伤仲永2022-01-23 20:21
  • 《伤仲永》文章层次

    童年:才思敏捷,天资非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少年: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请参考}

    伤仲永2022-01-23 20:21
  • 《文昌孝经·体亲章》译文

    真君说:前章所言,不只是讲养育子女,还有父母细微周到地体谅子女的心思。凡是作为子女的,应当以父母体谅自己的心情来体谅父母。体察我的身体,骨是秉受自父母的精血而化生,肉是秉承自父母的

    文昌孝经2022-01-23 20:20
  • 《伤仲永》整体把握

    本文见闻得当,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

    伤仲永2022-01-23 20:19
  • 《伤仲永》文言字词

    虚词用法之(1)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2)不受之人——兼词,之于。(3)卒之为众人——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忽啼求之——代词,代书具(5)借旁近与之——代词,代仲永(

    伤仲永2022-01-23 20:19
  • 《伤仲永》文章理解

    题目理解“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

    伤仲永2022-01-23 20:16
  • 《文昌孝经·体亲章》评析

    体亲,即体恤父母。子女应当用心体恤父母,尤其应当体贴父母的心思,言行举止都要符合父母的心意,让父母欢心。同时,如果父母有过,作为子女的也应该劝导父母改过行善。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日子,

    文昌孝经2022-01-23 20:16
  •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问题研究

    1.对比作用用太多学生们学习条件的优越和作者自己学习条件低劣形成对比,表明作者精神的富有和志趣的高尚,从对比中得出结论,说明学业能否有成就,取决于主观努力,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

© 2017-2024 古诗词赏析吧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