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噬嗑卦读解

虽然是讲吃吃喝喝,却又说到了刑罚。谁在大享口福之乐、大快朵颐,谁在受刑挨罚,是不言而喻的。把反差如此强烈的享乐和受刑放在一起,的确耐人寻味。或许,作者是想说明恩威并施, 赏罚结合,一张一弛是治人治国之道,要善于巧妙利用。

不过,我们从中能获得一些有关社会生活的信息。首先是吃肉。鲜鱼嫩肉是美味佳肴,即使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也没有大的改变;在没有鲜鱼嫩肉的季节吃干肉,显然是为了经常享受口福之乐,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营养。由于古人缺乏必要的科考知识,腌制干肉的技术有时会出问题,以至有吃干肉中毒的事发生。可以想见,能够常年吃肉,在生活资料匮乏的时代,要有足够的财富作为后盾,一般人显然难以办到。

其次是刑罚。我们惊叹自己的祖先在这方面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发明:如此精细,如此种类繁多,如此专门化,如此严密。现在想来,如果把这等精力和智慧用在其它方面,结果将会怎样呢?

噬嗑卦

《周易》——噬嗑卦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火雷噬嗑)离上震下
《噬嗑》:亨。利用狱。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九四,「噬干胏,得金矢。利艰贞,吉。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
上九,何校灭耳,凶。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xi8.com/fanyi/1174.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李存勖》文学成就

    李存勖,其祖、其父皆一介武夫,剽悍勇武则有之,然似与文彩无涉,而将门之子的李存勖却精通音律,雅好词赋,文彩昭然。他不仅喜欢写词,而且好像不喜欢依现成词谱去填,而是自己作词自己谱曲。

    李存勖2022-01-23 20:30
  • 《李存勖》生平

    早年经历李存勖自幼喜欢骑马射箭,胆力过人,为李克用所宠爱。少年时随父作战,11岁就与父亲到长安向唐廷报功,得到了唐昭宗的赏赐和夸奖。成人后状貌雄伟,稍习《春秋》,略通文义,作战

    李存勖2022-01-23 20:30
  • 《李存勖》散闻轶事

    三年河东变河西先智后昏李存勖李存勖是李克用的长子,小名亚子,幼时体貌出众,而且忠厚沉稳,喜欢独来独往,很受李克用的喜爱。十一岁时便跟随父亲出征作战,得胜后随父亲进见唐昭宗。昭宗

    李存勖2022-01-23 16:33
  • 《周易·噬嗑卦》译文及注释

    噬嗑卦:亨通。有利于施用刑罚。初九:足上戴着刑具,遮住了脚趾,没有灾祸。六二:大吃鲜鱼嫩内,连鼻子也被遮住了,没有灾祸。六三:吃干腊肉中了毒,出了小问题,但没有灾难。九

    周易2022-01-23 16:31
  • 《郑伯克段于鄢》读解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十分典型的兄弟相争的故事。人们常用“亲如兄弟”来形容亲情的深厚,也用“亲兄弟,明算帐”来说明亲情和利益冲突之间的关系。我们凭自己的生活体验深知,亲情在很多时候是脆

    郑伯克段于鄢2022-01-23 20:43
  • 《子产坏晋馆垣》读解

    仅仅因为国君没有接见,就动怒拆毁了该国客舍的围墙,还以巧妙动听的言辞,说得对方连赔不是,不仅国君出来接见,而且还礼遇有加,满意且满载而归。初看起来还有点过分,有点儿太“那个”了,犯

    子产坏晋馆垣2022-01-23 20:39
  • 《晏子不死君难》读解

    齐庄公为了偷女人而被杀,死得下贱。晏子既不为他而死,也不因他而逃亡;在他看来,无论国君和臣子,都应为国家负责。如果国君失职,臣子就不必为他尽忠。这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文章三问三

    晏子不死君难2022-01-23 20:38
  • 《中庸·第三章》读解

    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进入

    中庸2022-01-23 20:38
  • 《周易·中孚卦》读解

    这一卦专讲礼仪,以内心虔诚为中心,依次讲了丧礼、宴礼、军礼和祭礼。虽然这些还不是全部礼义,但可见周代礼仪繁多复杂之一斑。不妨说,古人的生活方式是普遍仪式化了的,各种礼仪都为某一特

    周易2022-01-23 20:38
  •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七节》读解

    见不见诸侯,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段干木翻墙逃避魏文侯,泄柳关门不接待鲁穆公,都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因为这里面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有价值,怎么样都可以见,没有价值,也用不着翻墙和闭门不

    孟子2022-01-23 20:38
© 2017-2024 古诗词赏析吧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