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复卦读解

《周易》一再讲到外出旅行,大概因为这事很重要(经商贸易和行军打仗都要外出),同时也有不少困难:天然的地理障碍,饥渴生病,盗贼打劫,同路人之间的不和,迷失道路和方向,两手 空空而归……总之,有太多意料之外的不利因素和危险,全然不像今天的飞机、火车、汽车、轮船那么方便、快捷、安全、舒适。

古人的行路难(李白曾慨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倒让人想起人生一世正如行路,也有太多意料之外的偶然因素和插曲,否则就不会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说。有些事是自己可以控制 把握和努力做到的,有些事则超出了个人控制和努力之外;有些事是意料之中、必然会发生的,有些事则在意料之外、偶然出现; 有些事凭个人努力可以改变,而有些事则要改变人本身。

行路的苦乐忧喜唯有行路人自知,人生的苦乐忧喜也只有靠自己去体验。因而,行路和人生都一样,是一种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体验。重要的是体验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复卦

《周易》——复卦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 地雷复)坤上震下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覆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六二,休复,吉。
六三,频复,厉,无咎。
六四,中行独复。
六五,敦复,无悔。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xi8.com/fanyi/1187.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孔融》铁事典故

    《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指孔融小时候曾把大个的梨让给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尊敬兄长。曹操派人捉捕孔融全家时,有人要帮助他的两个幼子逃跑,但是其中一个说了一句名言:“大人

    孔融2022-01-23 16:36
  • 《孔融》死亡之谜

    孔融是怎么死的?是被曹操授意诬陷他“欲规不轨”,又与祢衡“跌荡放言”。罪状是孔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言论。这还不算冤杀?如果说他与曹操作对都是错的,曹操干吗不以那些罪名处决了他

    孔融2022-01-23 16:36
  • 《孔融》著述

    《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今存其集都是明、清人辑本,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孔融2022-01-23 16:32
  • 《孔融》生平

    孔融,字文举,鲁(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孔宙之子,孔艳褒之弟。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孔融少时成名(著名的孔融让梨讲的就是他的故事)。和王粲等六人被合称“建安七子”,“建安

    孔融2022-01-23 16:32
  • 《孔融》地位与影响

    孔融不但是孔子世孙、天下名士,家世出身、政治背景与立场都与宦官之后的曹操有明显差异,而且他非常坚定的效忠于日趋式微的汉朝天子,成为当权的曹操推行自己政策的最大障碍之一,最终招来杀身

    孔融2022-01-23 16:32
  • 《孔融》文章特点

    孔融不仅是个名士,也是个文学家,被曹丕列为“建安七子”之一(见《典论·论文》)。他死后,曹丕曾为他募集遗文共二十五篇。但这为数有限的遗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断流传

    孔融2022-01-23 16:32
  • 《周易·复卦》译文及注释

    复卦:亨通。外出回家不会生病。赚了钱而没有灾祸。路上往返很快,七天就可以了。有利于出门。初九:没走多远就返回来了,没有大问题,大吉大利。六二:完满而归,吉利。六三:愁眉苦

    周易2022-01-23 16:31
  • 《郑伯克段于鄢》读解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十分典型的兄弟相争的故事。人们常用“亲如兄弟”来形容亲情的深厚,也用“亲兄弟,明算帐”来说明亲情和利益冲突之间的关系。我们凭自己的生活体验深知,亲情在很多时候是脆

    郑伯克段于鄢2022-01-23 20:43
  • 《子产坏晋馆垣》读解

    仅仅因为国君没有接见,就动怒拆毁了该国客舍的围墙,还以巧妙动听的言辞,说得对方连赔不是,不仅国君出来接见,而且还礼遇有加,满意且满载而归。初看起来还有点过分,有点儿太“那个”了,犯

    子产坏晋馆垣2022-01-23 20:39
  • 《晏子不死君难》读解

    齐庄公为了偷女人而被杀,死得下贱。晏子既不为他而死,也不因他而逃亡;在他看来,无论国君和臣子,都应为国家负责。如果国君失职,臣子就不必为他尽忠。这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文章三问三

    晏子不死君难2022-01-23 20:38
© 2017-2024 古诗词赏析吧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