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苑·卷一·习练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军队训练问题。文章先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平时训练的重要性,并引用孔圣人的话:“不经训练而让士兵去打仗,这是让士兵去送死!”清楚无误地说明了平时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不但论述了训练的重要性,而且述说了训练方法。在作者述说的训练方法中,有一个见解特别值得提出,这就是作者说的:“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这和我们现在说的群众性练兵方法是一致的,先训练骨干,再由骨干训练他人,逐步扩大,互帮互学。
习练

《将苑》——卷一习练

《将苑》是中国古代一部专门讨论为将之道的军事著作,又称《诸葛亮将苑》、《武侯将苑》、《心书》、《武侯心书》、《新书》、《武侯新书》等。此书宋代称《将苑》,明代始改称《心书》,如《经籍志》;或《新书》,如陶宗仪《说郛》;也有称《将苑》的,如《…
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然则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然后习之,或陈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却之,别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可胜矣。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xi8.com/fanyi/3970.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拟行路难·其四》创作背景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

    拟行路难·其四2022-01-23 20:52
  •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拟行路难·其四2022-01-23 20:52
  • 《拟行路难·其四》译文及注释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

    拟行路难·其四2022-01-23 20:52
  • 《将苑·卷一·习练》译文

    如果军队士兵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一百名士兵也抵不上敌人的一个士兵;如果军队士兵受到了应有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一名士兵就可抵挡百名敌人的进攻。所以孔子说:百姓没有受到教育和训练

    将苑2022-01-23 20:42
  • 《季梁谏追楚师》解析

    本篇反映了春秋时代对于民和神的关系的一种新的进步主张:民是主体,神是附属。所以好的君主必须首先做好对民有利的事,然后再去致力于祭祀神祇一类的事,即“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季梁先

    季梁谏追楚师2022-01-23 20:47
  • 《河广》解析

    这首诗应该是客居卫国的宋人表达自己还乡心情急迫的思乡诗作。诗文内容简单,诗义明显,需要解释的地方并不多。大家在欣赏这首诗时一定注意到了它的夸张修辞手法,这是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朝

    河广2022-01-23 20:45
  • 《信陵君救赵论》解析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欣赏中,我们不仅赞叹古汉语用辞之精妙、简练,并且透过华丽的词藻,也可领略作者的文风文采,然而,除此之外,我们还应重视的就是作者通过文章体现出来的立场或论点。唐顺之的

    信陵君救赵论2022-01-23 20:44
  • 《段太尉逸事状》解析

    全文通过段秀实勇服郭唏、仁愧焦令谌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塑造了这位正直官吏的形象,表现出一个关心人民、不畏强暴,并能知机于事先,临财不苟取的旧时代的优秀人物形象。全文可分为

    段太尉逸事状2022-01-23 20:43
  • 《殷其雷》解析

    据毛传与郑笺,前一“斯”字指君子,后一“斯”字指此地。朱熹承袭此说,释为:“何此君子独去此而不敢少暇乎?”(《诗集传》)而严粲释云:“言殷然之雷声,在彼南山之南。何为此时速去此所乎

    殷其雷2022-01-23 20:43
  • 《将苑·卷二·厉士》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将领必须善于激厉将士,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要充分调动起将士的积极性。将士用命,才能取胜,这是不言而喻的。文章不但提出了问题,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作者提了五条激励将士的办法,

    将苑2022-01-23 20:42
© 2017-2024 古诗词赏析吧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