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观台问道

史飞翔

我是一个早熟的人。天生忧郁,少年老成。很小的时候我就产生出一种人生的幻灭和虚无。特别是二十八岁以后这种感觉就愈发变得的强烈了。差不多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升腾一次。每次持续时间少则一两天,多则五六七八天。有段时间我忽然间对《道德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买来不同版本的《道德经》日夜研读。读着、读着,我就有了一种欲望——想去楼观台看看。

于是,在一个春天行将结束的时候,在几位朋友的陪同下我来到了楼观台。我原想着楼观台一定是庄严肃穆、高大巍峨,既有历史的遗迹也有文化的积淀。可是等我真正来到楼观台的时候我却多少有些失落。眼前的楼观台与它“天下道林张本之地”的地位实在不相称。刚到山门,就有一大群人围上来推销香蜡纸表,加之商贩导游着实扫兴。进入景区,沿途的石阶之上爬满了行讨的乞丐,每行几步就有一个,多得你都打发不过来。好端端的一个道教圣地却成了乞丐的天堂,老子若在世不知作何感想?

大凡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人,无一不向往楼观台。楼观台是老子当年的说经之地。据传,周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传说今天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为了亲身体会一下“道”的玄妙,我登上了说经台。

刚到门口抬头就望见三个烫金大字“说经台”,乃长安画派主要创始人石鲁手书。进得门内有一整面墙壁是用瓷片砌成,内容是孔子问礼于老子。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之所以说它是大事是因为孔子问礼于老子其实是两种文化——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一次对话。关于这次对话《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由司马迁的记载我们不难看出孔子与老子的这次对话其实是不愉快的,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与其说是两种学说的不同,不如说是两种人生观的根本对立。孔子少时贫贱,一心入仕;老子做过周守藏室之史,博览群书,深谙兴衰存亡之道,故能清虚自守,无为而治。

不知何故,我在夜读老子的时候常常会脊背发凉,阴森森的冷。我觉得老子的思想太可怕了。别的不说,光是一句“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就足以让我们琢磨一辈子了。打个比方,如果说孔子是一轮太阳的话,那么老子就是月亮。一个炽热,一个阴冷。孔子给人的感觉是通体透明,浑身上下洋溢着一种欢畅亮丽的人格;而老子则是云遮雾罩,深不可测。我以为老子思想恰恰代表了中国人思想中最深、最冷、最阴晦的那一部分。和老子相比孔子充其量只能说是一个涉世未深的毛头小伙子。这从他和老子的谈话就能看出。老子不愧是“中国哲学之父”,他一眼就看出了孔子一生之命运。他临行前送给孔子的那段话,一语中的,入木三分。可惜的是,孔子当时未能接受。只是到了晚年的时候,在遭遇了一生的坎坷之后,孔子这才想起老子的先见之明。仔细想想,孔子和老子其实正好代表了中国人心灵中的两端。中国人得势时都是孔子,摩拳擦掌、积极入仕;不得意时都是老子,退隐林下、寄情山水。孔子和老子只不过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不同阶段而已。

说经台前院,有两个对峙的小亭,八卦悬顶,两亭下竖立石碑一通,碑上刻的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隶书“上善池”三字,取意《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亭侧有一石砌小池,池水清冽,终年不涸。池内有游人观客为祈祷福禄而抛下的小钱币若干。我在“上善池”旁留了一张照片后匆匆离去。

说经台虽说由前院、老山门、碑廊、灵官殿、老子祠、斗姥殿、修道院、救苦殿等八部分组成。但在我看来,八部之中除老子祠外,其余皆不足观。老子祠三字系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所题。老子祠大门内东西两侧立有两组道德经碑石,颇值一提。东侧一组为唐代楷书镌刻的“楼观正本《道德经》”;西侧一组为元朝高文举古篆书(梅花篆字)“古老子”,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除此外,说经台另有楼、堂、阁计146间;金石文物60多件;名人字画三十余幅。其中有唐武德年间欧阳询书《大唐宗圣观记》碑,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书“第一山”碑等珍贵文物。

立于说经台上,举目北望,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遂想起苏轼的那首《授经台》:“剑舞有人通草圣,海山无事化琴工。此台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世人言:不学道,不足以处世。不识道,不足以经商。不得道,不足以为官。那么什么又是“道”呢?“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老子》全书八十一章,直接论及“道”的就有三十七章,“道”字先后出现了七十四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一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在老子看来,道,是无象不包,无形不显,无景不呈,无色不备。阅读《道德经》我的体会是老子的“道”,大体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精神性的宇宙本体;二是指客观规律性。我不知道我对“道”的这种理解是否正确,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说经台加深了我对“道”的认识和理解。

走下说经台,便到宗圣宫。宗圣宫位于说经台北一公里处,原为尹喜观星望气的草楼观遗址。唐武德三年(620年),高祖李渊亲至楼观拜谒老子,诏改楼观为“宗圣观”。宗圣宫内建有三清殿、文始殿、紫云楼三座楼殿。楼殿我倒没怎么在意,我在意的是院内的那一幅幅充满禅机的楹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玄音高远华岳接天,大道澄明川流归海;俯仰天地游目骋怀信可乐也,感悟古今临风畅咏岂不快哉;地邻太乙须知在上有仙都,门对终南莫向此中求捷径……宗圣宫内有古树名木数十棵,尤其是传说的周代所植直径三米的古银杏树以及系牛柏、三鹰柏等10棵古柏树,其中古银杏树相传为老子手栽植。

参观完宗圣宫我的楼观之行便划上了句号。游览结束了,然而我的思想并没有停止。我在想:老子和他所开创的道家文化何以能历千年而不衰,不但不衰而且还深入到了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文化人的心灵和骨髓中?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说:“中国人的特性中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一棵大树没有根一样。”同样鲁迅先生也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记得楼观台有一巨石上刻:“老子天下第一”。想想的确如此,有了老子思想,中华文化不仅增加了广度、深度,而且也增加了韧性。老子永远是老子。

本文链接:https://www.shangxi8.com/meiwen/6096.html
© 2017-2024 古诗词赏析吧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